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专栏

【解读】民族宗教工作政策(第二期)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8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

1.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主要体现在“十二个必须”:一是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二是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三是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四是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五是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六是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七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八是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九是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十是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十一是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十二是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2.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必然要求”: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3.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为此,要把握好“四对关系”: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图片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切实增强“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5.“四个共同”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图片

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深入总结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化对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

8.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

9.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要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0.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委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二、民族政策知识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图片

(二)民族风俗与宗教传统

民族风俗习惯,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喜好、习尚和忌讳,包括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文化娱乐民俗四个方面,有稳定性、民族性、地域性、使用性、变化性、融合性的特点。民族风俗习惯中会掺杂一些宗教的因素。

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是也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风俗习惯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各民族生活方方面面,它比宗教信仰更具有广泛性。二是一种宗教自形成以后,它的教义教规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比如说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它的教义和教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风俗习惯就不同了,它会随着各个民族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比如我们饮食的习俗、穿衣打扮的习俗,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引导群众正确区分民族习俗和宗教传统。比如,清真饮食,属于回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应被视为宗教传统,不能以教规教义来定义清真食品。坚持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角度界定清真食品,不含肉类、动物油脂、乳类成份的食品不得冠以“清真”字样,更不能把“清真”概念泛化到食品以外的领域。封斋属于宗教传统,党员不能封斋,更不能参加宗教活动。同时,要警惕和反对借宗教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

图片

(三)“沙化”“阿化”现象的表现和危害

近年来,在民族宗教领域出现了“沙化”“阿化”苗头,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主要表现在有的文化旅游场所宣扬阿拉伯人是回族的祖先,有的把阿拉伯语作为回族的民族语言,一些公共建筑用圆顶、星月及阿拉伯花纹、图案等阿拉伯网格,一些少数民族妇女依照阿拉伯服饰,戴面纱、穿长袍,甚至蒙面罩袍,一些地方在宗教礼仪、经学思想阐释等方面向阿拉伯国家看齐。

“沙化”“阿化”现象是错误行为,带有明显的“去中国化”趋向的危害性,如任其发展下去,将严重影响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危害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严重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民族隔阂,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不能把宗教特点当作民族特点,应当坚决对“沙化”“阿化”现象说“不”。

(四)“清真”概念泛化

坚持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角度界定清真食品,不能以伊斯兰教法界定。不含肉类、动物油脂、乳类成份的食品不得冠以“清真”字样,更不能把“清真”概念泛化到食品以外的领域。在我国,清真食品特指依据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产、经营的含有动物肉类及其衍生物的食品。

“清真”概念泛化,就是把清真食品的概念随意扩大,把不含肉类、动物油脂、乳类成份的食品,如植物油、食盐、饮用水等,冠以“清真”字样,甚至扩大到清真食品以外的领域,如消毒餐具、餐巾纸、纸杯、化妆品等,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清真通道”等泛化现象,对此应予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图片

(五)阿语不是回族的语言,企业(饭店)的招牌、广告和产品(商品)包装不应当使用阿语

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阿语(阿拉伯语的简称)不是回族的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回族群众也不认识阿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该法第十四条规定:“下列情形,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一)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二)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三)招牌、广告用字;(四)企业事业组织名称;(五)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因此,企业(饭店)的招牌、广告和产品(商品)包装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不应当使用阿语。

(六)公民民族成份变更

公民民族成份变更的条件:公民民族成份经确认登记后,一般不得变更。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申请变更其民族成份一次。(一)父母婚姻关系发生变化,其民族成份与直接抚养的一方不同的;(二)父母婚姻关系发生变化,其民族成份与继父(母)的民族成份不同的;(三)其民族成份与养父(母)的民族成份不同的。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在其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的两年内,可以依据其父或者其母的民族成份申请变更一次。

图片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摘编

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9月28日)

(来源:《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

图片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9月28日)

(来源:《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都要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一起共创共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就一定能筑得牢牢的。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9月28日)

(来源:《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

(来源:新华网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图片

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增进共同性,要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尊重差异性,要注意对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共同性是主导,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保护差异是需要的,但不能固化强化其中落后的、影响民族进步的因素。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8月27日)


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8月27日)


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都是不对的。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进行,不能本末倒置。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8月27日)

图片

物质和精神相辅相成,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不是单选题。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并不自然而然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果忽视“管脑子”工作,不恰当地强调特殊性和差异性,形成狭隘甚至极端的民族意识,就可能肚子吃的越饱,离心倾向越强。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8月27日)


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般性社会事务工作简单归结为民族工作,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刑事问题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矛盾。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8月27日)

图片




[ 打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