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名趣谈

凤凰岭轶事(七)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1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凤凰岭轶事(七)

永远不能忘记的人

老红军---张景云

 

为了革命身负伤,服从组织转地方。

落户宝地凤凰岭,人民功臣美名扬。

凤凰岭-----这个传说中有些神秘色彩的地方,到底落没落过凤凰,到底是不是宝地咱不去争论,但在这块看似普通的土地上,却居住着一位为革命负过伤、流过血的共和国功臣,他就是老红军-----张景云。 张景云,男,一九零三年二月生,贫农出身,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河南省杞县阳固镇马大府村人。

     杞县,就是原来的“杞国”。历史上‘杞人忧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从前在杞国,有一个人胆子特别小,某一天他吃过晚饭,坐在门前仰望天空,自言自语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下来那该怎么办,我们岂不都得被压死。于是,他每天就为这个事情发愁,大家就不断劝他说:“你不要自寻烦忧,天不会塌下来,假如天真要塌下来,你发愁又有什么用”。他不听还是担忧,整天不开心,久而久之,人们就根据他的事,引出了一个成语‘杞人忧天’而流传。老红军张景云的家阳固镇,据说也有些来历。那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到处讲学,一天来到‘杞国’北门,准备回归德府去,在准备过河的时候,停在河边的一个土丘上,土丘上有几户人家。在等船的时候,孔子望着河作诗道:“朝阳固一丘,河水滚滚流,欲往归德去,还需觅小舟”。后来随着这里的住户越来越多,又因有孔圣人的叹诗语,逐渐成了闹市码头,文人为了纪念孔子,就用圣人的‘朝阳固一丘’的语句,起名为‘阳固’。此地张姓居多,我们的老红军-----张景云,就诞生在这里的马大府村。(现划归泥沟乡管辖)

     老红军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清政府处在风雨漂摇之中,外国列强对我国虎视眈眈,各地军阀混战,百姓民不聊生。他的家乡也是和其他地方一样,天灾、人祸、水患不断,生活十分艰难,三十来岁的他连个媳妇都没讨上,四处给人家扛长工,打短工到处流浪。一九三五年大约春节后,他流落到现在的,山西省吉县东城乡柴家庄一带,给有钱人家干活,也就在这个时期他有幸接触到了红军。从此也就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参加了革命当了红军,在革命队伍里他从一个流浪汉,成长为一名英勇的红军战士。

事情是这样的:一九三五年二月,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刚结束长征,面对抗日形势的严峻,决定东征山西,深入抗日第一线,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冲过黄河,毛泽东主席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也全部东渡,这也是除长征之外,绝无仅有的一次,中央政治局随军作战,显示出红军北上抗日的气势与决心。但是这拯救国家的行动,却受到了闫锡山、蒋介石的重重围堵,为了民族大义,不引起内战,红军毅然调头,折返西渡黄河。而经过这次东征,红军传播了共产主义理想,推动了华北及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山西五十余县遍洒了革命火种,面对当时只有万余人的红军队伍,有八千多三晋子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支为民族而战的军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被生活所迫流落到山西的张景云,受红军的感染和教育,知道了只有红军、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让千千万万个受苦的人过上幸福生活,于是他就在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今天的山西省吉县东城乡柴家庄村一带,毅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

自从加入红军以来,老红军张景云他作战英勇,不怕牺牲,跟随部队转战在陕西、山西一带,并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一九四一年二月,当时是在杨尚昆同志的部队七团任排长,在与石友三、高树勋(高后来起义)的队伍打仗时,带领一个突击班突袭敌人的指挥所,被机枪打伤,是战友将他背出来的,(后被评定为二等残废)。因形势恶劣,加上条件艰苦缺医少药,又整天行军打仗,伤口没有完全得到治疗,他只有带着弹片,继续跟随部队转战。每遇到阴雨天身上就发痒疼痛,但他毅然坚持,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了抗战胜利。在抗战期间,他参加过晋东九路围攻,平汉,白晋等战斗,还参加过清丰、东平、阳谷、菏泽等战役。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捍卫民族尊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做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呼声和反对,悍然撕毁和平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张景云同志顾不得休养,又随部队四处转战,先后参加了陇海、定陶、滑县、豫北等战役。直到一九四七年六月,随当时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转战来到了现在的范县境内。当时的情况是:刘伯承、邓小平所辖的部队,与其他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奉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把战火引到蒋管区,千里跃进大别山,象利剑一样插向敌人心脏。于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十日,从东起山东省的东阿,西至河南省的濮阳县,在全长约150公里的战线上,全面发起攻击渡河南下。处于渡河中心位置的河南范县,有两处被定为渡河重点,一个是杨集乡的李桥,另一处是现在属陆集乡的林楼,现在在李桥的渡河口就立有纪念碑。因当时部队条件有限,又要长途奔袭作战,情况相当危难。于是部队首长,根据当时的实际状况和上级指示,决定留下部分同志和伤病员,帮助地方工作,不再随部队南下作战,一个是能让他们好好的休养治病,另一个是也能加强地方力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张景云同志服从组织来到了地方,当时还有他的战友张秀岭同志等,被分配到当时的凤凰岭小区工作,从此,老红军张景云也就有缘,落户在了凤凰岭村。来到地方后,他同在部队一样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更不顾身带枪伤,积极地配合地方上的其他同志做好工作。先后担任过区队长、小乡乡长,直到全国解放,随后又参加了土改、互助组、农业社等一系列工作。期间他就在此娶妻安家落户,成了凤凰岭村的永久居民,一九六二年五月被批准为退休,一九七八年八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在乡老红军行政十六级,一九八三年因年老体弱,病逝于凤凰岭村,享年八十四岁。

 

这就是一个老红军的一生,他为了革命、为了民族、为了能让千千万万个、受苦人过上幸福生活,他跟定共产党,抛头颅洒热血,转战南北,负伤不下战场,服从组织工作到地方,为了革命来到异地他乡,为了革命他没有回到自已的故土,直到病逝后,也葬在了他特别有感情的、笫二故乡凤凰岭村。他做为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革命功臣,从来没有向组织上要求过什么。他的儿子至今还在家务农,子孙后代也在他的教育下,没有向外人显摆过自已,更没人因为是红军的后代就高人一等,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在部队打仗立功的事,也从不向别人说起,我所知道的只言片语,也是家里老一辈人,与老红军同时为建国前的老党员,一起工作时间长,所以知道的多些,也见识过他的军功章和证件,其他人很少很少见过,作者七十年代听老人讲过,由于年龄小没能记住多少,现在老红军和老人都已谢世,无法再去寻问,他的证件和军功章也在八二年,黄河发大洪水时冲走了,留下了无尽的迷团和遗憾。这就我们的老红军,这就是我们的功臣,这就是我从小听大人们、经常亲切称呼的张排长。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吧!他的形象同神奇的凤凰一样,将在人们心中光彩照人,留传千古。

[ 打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