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论坛

关于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的几点思考

来源:《党的生活》2014年7月上 作者:田炳臣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2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认真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党员队伍经受住了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强有力地保证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健康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党员队伍建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进的多、出的少,进得来、出不去,是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好的一个难题。因此,各级党组织对党员队伍存在的一潭“死水”状态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应当有高度清醒的认识,下定决心从多方面着手解决党员队伍“进口”过大、“出口”不畅的问题,逐步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适应要求。应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广大群众特别是党员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但是,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的认识还没有从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不适应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的要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三条:一是长期受人多力量大思想的影响,对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重数量、轻质量。一些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总认为党员多了比少了好,所以不顾客观条件是否允许、入党积极分子是否成熟,盲目追求发展党员的数量,甚至把发展党员多少作为衡量党建工作成绩的一种标准。二是党执政地位的巨大吸引力,致使许多人把能否成为党员看作是政治待遇和政治生命,看成是获取名利、实现个人梦想的政治基石,而申请退党或被党组织劝退除名则意味着个人政治前途的终结。三是社会舆论和部分群众也对正常出党的党员存在某些认识上的偏见。入党光荣、出党无光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人们心中。基于此,即使有些党员不想当党员了、不愿意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了,也不会甚至不敢提出退党申请。诸如此类的传统思想观念束缚和影响了党员能进能出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是导致党员队伍进多出少的根本原因之一。所以,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必须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不断加大学习和宣传教育力度,使人们真正认识到无论是入党还是出党都不能只从个人利益来考虑,都要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出发,切实做到进者自愿、出者自由。

二、学好党章,见诸行动。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党组织和党员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必须以党章规定为准绳。凡是符合党章规定的就认真去做,违背党章规定的就坚决不做,这应该成为每个党员的行为准则。党组织和党员的这种行为自觉是建立在对党章的真学真懂真用基础之上的,只有学懂弄通党章规定的内容,才能自觉执行和落实党章。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中央一再强调全党要学习党章,但仍有不少党组织对党章的学习、执行和宣传力度不够。我们只有把党章学好了,才能知道具备什么样标准的入党积极分子能够吸收到党内来,不具备什么样条件的党员就不能再当党员了,要采取何种处置方式让其出党。在学好党章的同时,还要认真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和政策,尤其要很好学习中办发[2013]4号文件:“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吃透精神,采取措施,切实把文件的要求变为各级党组织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党员能进能出机制才会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

三、严把“进口”,保证质量。党员质量是党的生命,一个党员队伍质量不高的党是没有战斗力的。健全严格科学的党员能进机制,严把“进口”,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这是我们党永远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严把“进口”、保证发展党员质量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基础抓起,建立一支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打牢基础。实践证明,入党积极分子数量越多,发展新党员选择的余地越大,质量也就越有保证。对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重发展、轻扩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和培养教育的倾向,要积极进行引导和坚决纠正,促使一些地方党组织把功夫真正下在扩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和培养教育、提高素质上。同时,做好发展前的诸如培训、预审等工作,努力使“关口”前移。其次,要严格坚持党员标准,减少发展党员的数量。在新的形势下,要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任务的实现,需要的不是党员数量而是质量。党员质量决定党的先进性能否永远保持,决定改革开放能否全面深化,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要求,努力实现未来10年全国党员数量年均净增1.5%左右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方面去做工作,但减少发展党员数量是主要途径之一。从实践看,发展党员数量从少到多比较容易做到,从多到少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了。减少发展党员数量,一方面,要严格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和入党手续,坚决纠正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照顾入党、人情入党、突击发展等不正之风,坚持做到优中选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另一方面,制定好发展党员规划和具体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通过科学计划、综合平衡、分类指导,既把发展数量减下来,又把发展重点突出来,使发展党员的数量、质量、重点、分布有机统一起来。再次,要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切实保证组织员专职专用。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的组织员队伍,在严把“进口”、保证发展党员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在组织员配备和使用上较普遍存在着职务和职权被滥用的现象。有不少党组织用组织员职务去解决其他干部的职级待遇问题,有些干部名为组织员却不做发展党员工作,致使组织员作用的发挥偏离了既定方向。这是造成一些地方发展党员把关不严、“进口”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无论是从实践经验来看,还是从现实需要出发,要健全党员能进机制,保证发展党员质量,就必须把组织员选配好、作用发挥好。当组织员就要做发展党员工作,否则就免去其组织员职务。只有这样,才能从组织上保证严把“进口”,使发展的每一名新党员都合格。

四、疏通“出口”,增强活力。常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党员队伍也是这样,只有“出口”畅通了,由一潭死水变为流动的活水,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畅通“出口”是一项政策性很强、难度较大的工作,必须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区别对待。一是对违法违纪党员要从严执纪,绝不手软留情。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谁违犯了党纪,或一个案子涉及多少名党员干部,都不能放宽纪律标准,该开除党籍的一个也不能留在党内。同时,要依据党章制定更加严格、更加具体并便于操作的规定,为不同类型的违纪者设立若干条底线,凡触碰了底线或超越底线,就要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党籍。二是对缺乏革命意志,不履行党员义务的“不作为”党员;对没有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工作的“三不”党员,可在一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中建立党员登记制度。对经过支部全体党员民主评议评出的“不作为”党员和“三不”党员限期一年改正,期满经党员民主评议仍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不再登记为党员。对“三不”党员,也可按自行脱党处理并予以除名。三是对城市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农村60岁以上党员,可试行建立“荣誉党员”制度。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直有专家和从事党建工作的同志,建议在年龄大的老党员中建立“荣誉党员”制度,结果都是不了了之。笔者认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年老体弱的党员逐年增多,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荣誉党员”制度,更显得紧迫和必要。这样做,不仅给想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力不从心的老党员多了一种选择,体面退出“一线”,而且有利于党员队伍“瘦身”和保持适度规模。

五、深化研究,破解难题。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党建理论工作者和从事组织工作的同志,一直在研究探索破解党员队伍建设中的难点问题,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尤其是如何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破解。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如何正确认识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有一些专家学者论述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常以前苏联夺取政权、失去政权时党员数20万和2000万为例,来说明党员的作用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但也不能忽视数量,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在理论上比较容易讲清楚,可在实践中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难度却很大。要破解这个难题,就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大研究力度,以求有所进展。二是“出口”多大,即每年发展多少名党员为好?怎样才能做到慎重发展、均衡发展?全国每年发展党员数量与党员年均净增数量是不能划等号的,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仔细测算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得出每年发展多少的数据。还有慎重发展的内涵是什么?怎样做才叫慎重?如何理解均衡发展?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这些也只有到各类基层党组织中进行调查研究,方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三是党员队伍“出口”不畅通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出现的“梗阻”点在哪里?采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出口”疏通?应该说,“出口”是难点中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的勇气,而且需要更加务实、科学地研究方法。笔者认为,研究无禁区,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攻坚克难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上。如果这也不能碰,那也不能研究探索,“出口”何时疏通?凡是有利于疏通“出口”的办法和途径都可以进行研究。总之,只有通过对若干具体问题的精心研究,才能真正找到疏通“出口”的办法。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需要研究的不只是以上三个方面,还有不少问题等着我们去研究。研究,研究,再研究,让研究真正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至胜法宝。

 

 

(作者系中组部研究员)

[ 打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