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论坛

新时期群众工作的 “四个变与不能变”

来源:人民网 作者:中共扬中市委党校副校长 陈定春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6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面对新时期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不管群众工作的对象、内容、环境和主体等方面发生如何变化,但坚持“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原则不能变,“一切为了群众”的服务宗旨不能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不能变,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的主导作用不能变,否则,我们党就会丢掉执政的土壤、丧失执政的根基。

一、群众工作的对象变宽广,但坚持“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原则不能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表现在:农民阶级出现重大的裂变及分化,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和农业以外的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大规模流动;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工人阶级队伍得到不断发展壮大,除原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企业的工人外,还产生了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产业工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已经形成,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以及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随着这种分化和变动,当今的群众工作对象,既非党领导革命斗争时的群众,也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群众,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状况已经发生改变,较之以往单一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群体而言,其工作对象明显变宽变广了。但是,不管怎样分化变动,这些都是我们群众工作的对象,都是我们的坚实依靠。然而,在群众工作中有的党员干部却没有能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嫌贫爱富,热衷傍大款,冷落劳动群体,喜欢同富豪交朋友,依靠部分群众,不是依靠广大群众,只为少数权贵阶层的利益服务。我们群众工作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为了团结各方面力量,开展了统一战线,成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之一,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不同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共产党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是我们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革命战争年代我们都能通过做好群众工作,把不同阶级的力量整合起来,现在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面临的困难更多,任务更艰巨,更应要一切依靠群众,团结各阶层的力量,把改革推向前进。

二、群众工作的内容变繁杂,但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服务宗旨不能变

群众工作就是为人民群众办事的工作。“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比较简单,没有什么突出的利益矛盾,群众工作内容也比较单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日益多元化,党和政府统筹和整合群众利益的难度越来越大。今天的群众工作,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群众权利意识逐渐增强、权利诉求不断增加。因发展带来利益的调整,群众的利益需求已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从普遍化向差异化转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方方面面,这些已经并将继续丰富和拓展群众工作的内容和范围。现在,有的党员干部把群众工作“化繁为简”,认为群众想的就是金钱等物质需求,出了问题用人民币都能摆平,而看不到群众的其它需求。这种认识其实是不对的,甚至是有害的,群众工作有可能就会流之于形式。过去,毛泽东同志讲,“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研究并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要从关注群众的吃、住、穿等基本问题解决入手,更多地去帮助和解决群众的其他需求。不仅要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还要关心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关心一般群众的共性需求,还要关心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不仅要关心实际问题的解决,还要关心心理疏导,积极培育健康、向上、平和的社会心态。总之,群众出现的一切问题都是我们做群众工作的关注点,“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三、群众工作的环境变复杂,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不能变

从群众工作的环境来看,当前是发展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随着改革进入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阶段,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合理诉求和无理诉求相互叠加,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相互纠集,一些问题解决起来非常棘手。特别是随着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舆论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零距离直面社会,回旋空间大大缩小,“倒逼”现象成为群众工作的新特点,群众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复杂的环境和背景下,有的党员干部认为“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面对复杂的群众问题束手无策。在面临这些变化时,仍习惯于惯性思维,喜欢“快刀斩乱麻”,“替群众做主”而不是“让群众自己做主”,群众反而不信任不买账,十分反感。这些不良的做法手段,与党的群众工作优良传统和党对群众工作的新要求背道而驰,造成了党群干群关系的紧张、对立和冲突,影响了党的政策在人民群众中的贯彻落实,影响了党的事业的推进和顺利发展。其实,无论环境发生如何变化,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这一工作方法没有变。毛泽东同志讲我们的民主集中制,“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一个方法问题,也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正确的思想观念从哪儿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群众实践中来的,经过思考、分析和总结,变成正确的理论观念,再回到群众中去实践,经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使之完善。因此,在新形势下只有认真发扬民主,充分走群众路线,处处信任和依靠群众,全身心地体察群众的冷暖疾苦,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把群众认可不认可、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就会理解和认同我们。

四、群众工作的主体变多元,但坚持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的主导作用不能变

在传统的群众工作模式中,政府既是群众工作的领导者,又是群众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以政府大包大揽为主要特征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群众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主体,除了党委、政府外,还包括群众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等。在坚持政府领导的基础上,实现群众工作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这是群众工作方式的创新和转变的关键。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表达人民群众的诉求、关怀社会、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应是各级党组织的分内职责。但在目前一些地方,一些基层党组织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理念、制度和方式抓工作,习惯于开大会、发文件、作讲话,做“甩手掌柜”,主要精力并不是关爱群众这些“小事”,而是在忙着抓经济发展的“大事”,诸如招商引资、征地拆迁、园区开发、城市建设等,忙于跑资金、上项目、要批文等,把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群众所想、所做、所求以及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抛在脑后,尤其是在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基层党组织提供人文关怀时,却得不到党组织的“温暖”,出现了党组织在群众工作中的“失位”,以致群众工作日益边缘化、空虚化。相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上升,一些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政府组织具有公益性、志愿性、独立性、自发性的特点,作为政府与企业的中间地带,承担了政府和企业不能做、不愿做、做不好的大量工作,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在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中的不足,已成为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社会和历史等现实原因,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仍存在难以克服的弱点和缺陷,如缺乏经费、人力资源和知识经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人们的认识有限,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束缚,民生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对于各级党组织来讲,要坚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其对群众工作的积极作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群众工作,努力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群工部门综合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群众工作新格局。

[ 打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