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范县戏曲瑰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大笛子戏”简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18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一、规模。范县大笛戏的乐器分文场面和武场面两大类: 1、文场面。(1)锡笛:大笛戏第一主奏乐器。纯锡制成,七寸见长,八孔,锡或铜碗。发音清脆嘹亮,音色别致绵醇,音域最宽可达十六度,有极强的表现力,也是该剧种的特色乐器,可转奏五个调。(2)笙:大笛戏配奏乐器。有方,圆两种,比一般笙增加两个半音(即b3与b7)可奏五个调。(3)竹笛:竹笛曲的主奏乐器。(5)大笛:大笛曲的主奏乐器。一般不配其他乐器。(6)尖子号:制造气氛的配奏乐器,下部喇叭颈长而细,4尺半长,顶部有一小圆碗,中开细孔,直接对着小圆碗吹奏的叫硬号,用薄皮蒙在号咀上吹的称软号。(7)吸收乐器:三弦、二胡、琵琶、大提琴、中胡等多种。 2、武场面:(1)鼓:分边鼓、堂鼓、大鼓、战鼓四种,近年增添了小军鼓。(2)锣:鸣锣、低音大锣、中音锣、高音锣,二锣、云锣等。(3)钹类:有大铙、大镲、手镲、小钹。(4)击节乐器:碰铃、手板、鼓条等。 在范县大笛子戏的乐器中,其中最主要的是锡笛、大笛、笙“三大件”乐器。
二、特色。范县大笛子戏是流行于豫北、鲁西南、冀南一带的古老而珍稀的曲牌剧种。至今近千年,比昆曲还要早。在我国艺术殿堂中已失传了的唐宋大曲、宫廷音乐,原始剧目,古朴的表演形式等,在该剧种中还原汁原味的保留着。人称大笛子戏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戏曲鼻祖”。 范县大笛子,又名大罗戏,大笛子罗罗,该剧种唱腔、伴奏、身段、表演粗犷奔放。音乐曲牌联辍而成,戏文词格复杂,曲式,节奏、行腔、过门变化多样,同曲不同唱,伴奏以大笛为主,间配鼓板,锣、笙及四大扇和海螺,(1958年后才有弦乐伴奏)。
范县大笛戏自唐代起源以来,至今已近1000余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范县大笛子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我国最为古老剧种的特征;(二)大笛戏在全国仅有范县遗存,其他地方均已绝迹,因而形成大笛戏的稀有性特征;(三)范县大笛戏的大曲大多来自宫廷,曲调古色古香,具有音乐的高雅性特征;(四)范县大笛子戏既有源于唐宋的大曲,也有元明杂剧的余韵,有对古代中原俗曲小令的吸收,又有南曲曲牌的纳入,形成了曲牌的多源性特征;(五)大笛子戏拥有八大声腔体系,300多个唱腔曲牌,300余部剧目,因而具有曲牌,剧目丰富性特征。(六)大笛子戏以大笛为主奏乐器,配以三弦、笙,使用尖子号,四大扇,具有风格的独特性特征;(七)范县大笛戏以民间武术大洪拳和梅花拳为基架,润以舞台艺术色彩,动作、脸谱服饰均极其朴素、夸张,且武打多用真枪真刀,具有真实性特征;(八)范县大笛子戏调式、调性、板式复杂。大曲高雅冗长、曲调高低盘旋,难记、难学,以致大多演员一生也掌握不了几个大曲,且只能记唱腔,记不住极长过门,因而,具有不易传承的特征;(九)曲牌在演唱时,演员与乐队呈复调式进行,形成简单的和声,这在我国古代具有罕见型特征。
范县大笛子戏的唱词,以长短句式为主,对偶句式和单句式为次。长短句或为文生通用句式。如《驻云飞》。对偶句式可反复滚唱和不可反复滚唱两种。后者虽上下对偶,但词牌格式固定,乐器不需要重奏,而前者则迥然不同。单句式又分独立成曲,起于曲前和混于曲中三类,独立成曲一句入韵,且可连续重唱。如《调子》;起于曲前者头句为单句,如《撅尾巴吼》,混于曲中者,一、四、七为单句,如《耍孩儿》等。 大笛戏唱腔曲牌节奏分为规整节拍,不规整节拍和特殊节奏型三种。规整节拍,三眼一板者如《慢板娃娃》等;一眼一板者如《二板娃娃》;有板无眼者如《赞子》等。不规整节拍即散板形式,他节拍自由,易和其他曲牌连贯,如《说板》等。特殊节奏型和弱起节奏型,多出现“细曲”最后两句,给人以急促、紧张、强烈的终止感,如《驻云飞》、《驻马听》、《步步娇》等。 大笛子戏的起腔分为散板起腔和整板起腔两种。散板起腔:文场乐器领头的如《月儿高》、《步步娇》等,武场乐器领头的如《武曲》等。整板起腔:文场乐器领头的有《玉娇枝》、《原板风入松》等,武场乐器领头的有《高头撵》、大笛曲《金钱花》、《四边静》等。
大笛子戏的发音大多用真嗓,行腔用假嗓。红生多用胸腔共鸣,间配喉音;生旦多用鼻腔共鸣,多高音;净角多用腹腔共鸣,行腔短促,间以真假嗓结合,并以擦喉捉腔。
大笛子的行腔主要以下三种:一、字少腔长;为“五钉锤”多用,如《步步娇》;二、字多腔短:竹笛多用,如《年板调子》,首句后之各句及《画眉序》四至十四句。三、高人度腔:为表达特殊效果,句尾常用假嗓突提八度,如《高头撵》、锡笛曲《杆草捆》、《高榜妆台》等。
大笛子戏的唱腔特点:一、大笛子戏换牌频繁,音节跳度较大,有时出现七、八度大跳,最大音域可达十八度。二、大笛子戏以过门音乐为主,以唱腔音乐为次,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一句一学结构,克服枯燥乏味之感,使旋律更加和谐柔美。三、打击乐和唱腔结合,便于烘托气氛,同时代替句间过门,使演员更有表演余地。四、大笛子戏将伴奏和唱腔各自独立的曲牌前后叠起,形成复调音乐,纵横结合产生和声,使音色更为丰富。五、取长曲牌之一折自成一体,形成新的派生曲牌,通过自由发挥使其旋律婉转,情调悠扬。如从套曲《海里花》、《江头金桂》中派生《快台儿腔》。六、将不同调高的曲牌通过集曲形式变为同一调高的曲牌。如将E调《桂枝香》、E调《山坡羊》、E调《泣颜回》、D调《月儿高》四支曲牌中,各选部分旋律变为同一调高E调子的新牌《桂山泣日》。说明唱腔曲牌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范县大笛子戏在近二百年的演出中,特别是1958年。先后被批准为范县大专业剧团、聊城地区专业剧团后,大笛子戏的音乐进行多次的推陈出新。一、缩短句间长过门,省略衬字长拖腔,使松弛节奏更加紧凑,既保留了曲牌旋律优美之长,又能让观众听懂唱词。如《梳头娃娃》。二、改变调式,把唱腔推向高潮,增加感情的发挥,以适应现代生活节奏。三、运用复调手法克服吐字不清的弊病,强调了重点字句,加强了剧情的表达效果。四,圆舞曲的借鉴运用。用传统曲牌旋律,借鉴圆舞曲三拍节奏边舞边唱,突出抒发人物内心感情。五、用大、小军鼓烘托气氛,抒发人物喜悦感情。六、加工改编传统器乐曲牌,使其服务于现代戏音乐。七、创作幕前曲和幕间曲,弥补传统音乐之不足,从而烘托特定环境下的气氛,恰当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内在性。八、创作表达思考感情的曲子,代替原来重复原唱腔曲牌的大笛曲,避免了旋律的多种重复,增加清新之感。
范县大笛子戏独特性:因为大笛子戏传统剧目以武戏为主,黑、红脸角色居要,故打击乐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根据剧情、角色、气氛、动作不同,分别用不同的锣鼓谱来烘托气氛。如急促动作的《两锣》,用于行动曲子的间奏。绑人行刑的《绑人点》,用于神仙、妖魔上场的《爬鳖点》。尤其武将交锋,剑飞枪舞、战马嘶风,加之尖子号的烘托,粗犷豪放,激越撼人。 范县大笛子戏的乐队编制在建国前一般文场十个人。主要有大笛、笙、竹笛、四大扇、尖子号。武场乐器主要有锣、鼓、铙、镲及尖子号。乐队摆坐位置与梆子戏,大弦子戏相同。建国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范县大笛子戏也相应的增加了西洋乐器,如圆号、小号、大提琴、长笛等。八十年代乐队又增加了高音笙、中音笙、琵琶、小提琴、中音胡,还增加了彩色乐器木鱼等。八十年代后范县大笛子戏基本上恢复了建国前的体制。
范县大笛戏的表演艺术与特技: 大笛戏的表演身段以大洪拳和梅花拳为基架,润以艺术色彩。有粗犷、泼辣、夸张之特点。云手一技,花脸、武生、武旦皆可过顶。武生、武旦出场多大蹦大跳,善用飞脚(俗称旋风脚),可连旋数十个。花脸则拔躯、振臂、眦目、顿足勇跃。行军打仗动作,常用推圈跨步,势如推山。跃起似蛟龙颠浪,蹲伏如猛虎下山,颇具特色。 大笛戏除善演朝代忠奸、打恶除霸等大戏外,武打戏又是它一大特色。在舞台表演方面,以真刀真枪见长。多配以“出彩”(即见血破腹等),是众多剧种中最具真实性的一种。 武戏的过场,行军打仗等场面,往往阵势浩大,威风凛凛。运用其独特的推圈跨步、飞脚、起径、单、双开门、蹲步、扎架等式,使场景龙腾虎跃,势若倒海。 大笛戏有特技“双头人”、“拉龙”、“跑游魂”、“开膛剖肚”、“盘叉”、“削柳椽”、“打五把彩”、“睡三孔桥”、“大上吊”、“炸麻花”、“背钱褡”、“上压杆”、“砸瓦”等十几种,其特点惊险刺激、真实,有极强的舞台轰动效应。如打五把彩,更是恐怖、震撼;刀、枪、宝剑穿肠而过,肠溢血流;菜刀砍头,剪刺双眼、抓钩穿鼻、大铡劈臂,寒光闪闪,满台血人,观众观之,儿哭母叫,胆寒心惊。
大笛戏的脸谱及服饰特点: 该剧种之脸谱,尤以红脸、花脸最负盛名。以赵匡胤、秦琼和张飞、薛刚等脸谱而论,均甲于其他剧种。特点是用色简单,着色搭配讲究适宜,谱形鲜明醒目。如红脸(秦琼)面额与两颊合至口唇全为朱红,鼻梁后至双眉上部以白为地,沿眉上部斜涂黑彩对称相照,黑白相间,以示眼神且正五官,庄重而大方。 该剧种服饰,强调与人物的社会地位,家境和性格的吻合,且具夸张之特点。如《水浒》中的李逵,《晌马》中的程咬金,往往赤膊光背,或项围水肩即可。鬓发倒竖,以示其勇。再就秦琼,每以罗帽、皂衣为装,适配其地位低下,皂衣可显其身躯魁梧,红面黑衣相照,显得人物质朴而庄重。
三、社会影响及地位。具有上述特征的范县大笛子戏,是我国宫廷音乐的缩影,是元明杂剧的一面镜子,又是储存古代中原俗曲小令的仓库。在戏曲界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大笛子戏至今近千年,比昆曲还要早。在我国艺术殿堂中已失传了的唐宋大曲、宫廷音乐,原始剧目,古朴的表演形式等,在该剧种中还原汁原味的保留着。人称大笛子戏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戏曲鼻祖”。
范县大笛子剧团各种奖项有60多件,其中国家级有三件,省级10项,市级28项,县级20多项。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范县大笛子艺术价值和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濮阳日报》、濮阳电台、电视台先后以《范县大笛子--中国古老的剧种生存状况》、《大笛子戏与前后店村》、《一个戏在一个村的200年》做了详细的报道。为此,濮阳市宣传部、文化局、范县县政府、范县文化局引起了重视,并向省呈报了抢救大笛子的紧急请示,渴望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的支持,2006年8月,大笛子戏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杨集乡把保护前后店大笛子戏列入乡文化站工作重点。前后店村成了艺委会,以支部书记刘会立为主,委员有:刘怀明、刘会思、刘敬山、刘会强、刘敬仁、黄桂环、刘修民、黄春峰、刘发生、刘法振、刘长杰等。
四、 主要价值 。范县大笛子戏,是我国宫廷音乐的缩影,是元明杂剧的一面镜子,又是储存古代中原俗曲小令的仓库。在戏曲界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掘、抢救、保护范县大笛子戏,其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学术价值: ①有着悠久历史与丰富曲牌的范县大笛子戏,比号称“戏曲之祖”、世界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保护项目的昆曲,还要早四、五百年,对它的发掘、抢救与保护,将会对我国戏曲的研究提供最为原始的资料与佐证。 ②鉴于我国古代曲牌音乐失传,断代的状况,对范县大笛子戏应该采取紧急发掘、抢救、保护措施,不仅能填补我国古曲牌音乐断代的空白,而且对我国乃至世界戏曲史的丰富与完善,将起到一定作用。 (二)实用价值: (1)范县大笛戏拥有众多的古代曲牌和古朴的表演风格,对其发掘、抢救与保护,使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对展示我国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都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发掘、抢救、保护范县大笛子戏,对广大人民群众文化视野的拓展,促进人民群众对民族艺术的了解,对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濒危状况。范县大笛戏虽然在省、市、县、乡四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了不少发掘、抢救、整理、弘扬的工作,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一)演出市场的萎缩。随着电视、电影、电脑的普及,演出市场由原来的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格局被打乱,而完全转向了农村。而农村只有农闲时,古庙会演才能演出,全年只有二、三个月的演出时间,所以大大制约了演出的经济收入。 (二)演员收入低。由于演出较少,演职员收入降低,靠演出生活很难维持,致使大笛戏“水土流失”严重。 (三)大笛子戏服装道具陈旧。由于市场收入低,大笛子戏很难再生产,造成了剧目恶性循环,舞台设备、箱衣道具得不到更新,降低了演出质量,久而久之削弱了大笛子戏的竞争力。 (四)大笛戏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由于范县大笛戏自从聊城地区下放后,虽办过三次学员班,但最后一次也已26年了。最年轻的演员也都四十余岁,渐渐退出舞台,部分演员虽从始演出,但因市场萎缩,也多数为半从商半从艺,人员流失严重,几乎到了濒临消亡的边缘。 (五)面临传承人的危急。由于人员流失,能承传的七代、八代老人艺人大都已经七十到九十岁,且多数身体不好,所以挖掘整理大笛戏已刻不容缓,往下承传已面临困难。
六、联系方式:范县杨集乡店子村;联系人:刘慧立 手机:13839317603

[ 打印文章 ]